清明节,全国各地都吃什么

分类栏目:首页>>石占学院>>前沿资讯

吃货研究所

武汉九九精武鸭脖的做法

作为祭祀祖先的节日,清明节在世界范围内并不特殊。各国各民族有很多类似的节日,诸如印度的排灯节、日本的盂兰盆会、拉美的亡灵节、天主教世界的万灵节等等。

 

但在众多祭祖节历中,清明节绝对是最好吃的那一个。

 

从华北平原的各色面食,到长江流域的青团艾粿,再到岭南的各色野食,全国人民用行动向祖先表达丰衣足食的当下,也诠释民以食为天的中华文化。


清明小吃

清明能吃的物产很多丨图虫创意


一、北方的清明供桌——面食


很多人都觉得北方饮食单调,但看到华北人民清明节放上供桌的那些食物,绝对会推翻这样的观点。


虽然这个季节的北方刚刚开春,物产并不丰盛,但依赖小麦、红枣、大葱、鸡蛋等简单食材,就缔造出无与伦比的清明食谱。

 

山西一些地方,把枣糕称为“子推饼”。这种传说为了纪念介子推才出现的食物,要用酒糟发面,再加枣于其中蒸熟,浓郁的酒香、枣香和面香混合。枣糕可以直接拿来冷吃。


馓子全国都有,但甘肃、陕西地区,流行清明吃它。当地昼夜温差大,小麦灌浆周期长,面粉筋力高,炸出的馓子格外酥脆。讲究的,要用芝麻油前后炸两遍,再撒上芝麻,出锅放凉了也不会软。无论冷吃,还是浇上高汤泡着吃,都有好的滋味。


山东人清明节吃大葱和鸡蛋饼,寓意聪明伶俐。两种在齐鲁大地最普通不过的食物,经由清明的无形之手一整合,就成了独到美味。大葱里代表香气的脂溶性物质,在油花满满的鸡蛋饼里肆意袅娜,构筑出山东的清明滋味。在胶东,当地清明节还要捏面花,大多塑成小鸟形状,蒸熟后称为“蒸小燕”。吃了“蒸小燕”和鸡蛋,寓意燕子来了,春天到了——这是属于山东人的浪漫。


一个有趣的现象是,北方大部分清明的饮食,都是冷吃的——不管馓子、枣糕还是面花。这也许来自古代黄河流域干燥,春季禁火的传统。虽然寒食节和清明节本是两个不同的节日,但因为“食”这个字,故人和当下就此有了交集。


二、长江流域——春意


淮河以南、南岭以北的中国,是一块很特殊的区域:北方人眼里,它是南方,但在岭南人眼里,它是北方。

 

地处中国的中部,却从来没有一个地理上“中部”的概念。

 

原因是,这里的气候风物并不是华北和岭南的过渡带,与二者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。清明节,是长江流域最怡人的季节,也是物产丰富的季节:稻米、春笋、雪菜、红豆、马兰头、荠菜、芥菜……统统汇聚到了清明的供桌上。


虽然米做的团子种类很多,但长江流域的青团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食物,它是湖南、湖北、江西、安徽、浙江、福建等长江流域和周边省份清明节重要的食俗。白居易有诗:“寒食枣团店,春低杨柳枝。”描述的就是乡野小店,在寒食清明前后,柳树抽芽的时节,出售枣泥馅儿糕团的场景。

 

这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对清明团的记载,带有甜味儿的枣泥,以及后来蔗糖技术成熟后的替代品豆沙,是青团传承千年以上的经典口味;而咸口的青团也毫不逊色,除了笋丁雪菜肉末之外,还有蛋黄肉松、荠菜猪肉、笋丁火腿等馅儿,都带着强烈的网红基因——一红一个准。


除此之外,清明的长江流域,还有人吃芥菜和大米混煮的“芥菜饭”,传说可以终年不长疥疮;吃泥鳅煮面,传说可以固精壮阳;吃加了酥海苔、油煎蛋丝和辣酱的薄饼,传说可以六畜兴旺……传说当然只是传说,但各式各样的食物,好吃是真的。


三、岭南——好吃的太多了


到了岭南,清明的食物就更加丰富了。


烤乳猪是不可或缺的清明祭祖佳品,广东人也给它起了一些非常好意头的名字——“鸿运当头”、“红皮赤壮”等,向先人奉上脆皮金猪,祈福子孙身体健康、家人和睦、宏图大展。


客家人把米制品称为“粄”(bǎn),它和潮汕人所谓的“粿”是同一种东西。但“粄”出现频率最高的无疑还是清明节。比如韶关、梅州等地,人们采撷新鲜艾叶,和以糯米、白糖,做“艾粄”;用艾叶、麻叶、鸡屎藤、清明菜、荠菜、枸杞叶等煮熟,和糯米、红糖一起拌成的饭团“清明粄”等等。

 

粤北的韶关地区,还有吃包糍的传统,这种形状像水饺,材料用米粉的东西,和面时还要加黄栀子染色增味,里面的馅儿包的则是笋干、酸菜。


潮汕地区的清明,则盛行吃糖葱薄饼和朴籽粿。糖葱里没有葱,而是以糖制成,颜色形状像大蒜、白葱的甜食,嚼起来清脆香甜,用它卷饼,就是嗜甜的潮汕人的最爱;


朴籽粿则是用朴籽树叶和果实一起捣烂,加大米舂成粉末,略微发酵后加糖,最后再用陶模型蒸或梅花模型蒸熟而成。粿品有极其罕见的浅绿色,味道嘛,甜到忧伤!


广西的稻米产量更大,当地壮族、侗族清明节会吃五色糯米饭。同一种糯米,分别用红蓝草、黄花、枫叶、黄栀子、黄姜等天然色素染色而成,搭配各种鱼类肉类,预示五谷丰登年年有余。此外,还要用糯米酿酒、做甜酒发糕;用糯米磨成粉做粉蒸肉;用糯米粉加入鼠曲草做暖菇包……


海南人也与之类似,清明节的“饭珍”,也是糯米唱主角。用肉汤、鸡汤煮的饭被捏成一个个漂亮的饭团,吃的时候蘸花生油,再夹一块五花肉,油香、米香和肉香混合,无比美味。


据石占小吃培训了解,东南亚华人发明的海南鸡饭,就是海南清明节“饭珍”的一种延续和改良。从这个角度出发,闻名世界的海南鸡饭,也源自中国人的清明美食。

 

总而言之,虽然各类食材丰富,但在岭南人清明的食谱里,米,占到了绝对的主角。所有的滋味,最终都要在稻米的平台上呈现。


无论北方的小麦,或是南方的稻米,淀粉是中国人清明绕不过去的话题——其实不止清明,过年要吃年糕、重阳节要吃重阳糕、七夕要吃巧果、端午要吃打糕粽子、冬至要吃麻糍、中秋要吃月饼,其实,它们都是同一种东西:含水量较多的、以淀粉为主料制作的点心。

 

如果说传统节日包含了农耕民族对自然的景仰和四季的敬畏,那么淀粉,就是中国人在传统节日里,上飨神明、下赠肚子的礼物,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