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州的门面担当,不是靓仔,是煲仔饭……

分类栏目:首页>>石占学院>>热门品类

美食导报

武汉九九精武鸭脖的做法

对“饭要趁热食”的广州人来说,瓦煲就是绝佳的保温容器,吃到最后一口都留有温热。

在美食界中,也难以找到其他主食能像煲仔饭一样,一次能吃到米饭的三层境界:上层米饭浸润着肉汁,浓郁软糯;中间米饭晶莹剔透,保留着原始的稻香;底层锅巴焦脆,是食煲仔饭独具魅力的灵魂。


一、两千年成就一碗煲仔饭

相传,煲仔饭的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,《礼记注疏》等书籍记载,周代八珍中的第一珍“淳熟”、第二珍“淳母”的做法,和煲仔饭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它们都是以瓦煲为载体,生米煮成熟饭,只不过,周代八珍用的是黄米,后者用的是油粘米。

到了唐代,煲仔饭被称为“御黄王母饭”,吃法和如今的煲仔饭更像了。

据石占小吃培训了解,唐代韦巨源编写的食单《韦巨源食谱》上所记载:“御黄王母饭遍缕印脂盖饭面,表杂味。”是将烹制的肉类与鸡蛋盖在饭上做成的。

或与我们今天常吃的牛肉窝蛋饭如出一辙。


二、老广挚爱这几煲

煲仔饭的食材并不复杂,但向做一煲好吃可口的煲仔饭并不容易。

在广州越秀区有一家名叫超记煲仔饭的店,被誉为煲仔饭爱好者的聚集地,每天售出超千份煲仔饭。即使是高峰时要排队两个钟,街坊们也要吃上一煲。

“做一份好的煲仔饭,食材重要,经验更重要。”超记煲仔饭的经营者超叔说。

在店内,几位师傅各司其职,掌锅、择菜、炒菜。不大的后厨摆放了数十口煤气灶和数不清的砂锅。

超叔自带耳听六路眼观八方的“超能力”,在他眼中,煲仔饭加热时双眼看到的缕缕烟气、双手感受到的锅盖烫热、双耳听到的啪啪声响,都是一份煲仔饭成功的保证。

每一口砂锅下的深色黑斑,是时间与经验的印证,煲煲有饭焦更成就了街坊们的喜爱。

同样有着“只相信自己的感官”的坚持,执着于手工烹制煲仔饭的还有荔湾区的铭泰煲仔饭。

开业十几年来,始终坚持明火烹制、手工控温,高峰时期店内三名师傅要同时操作50多个煲。

“要好吃、要饭焦,所以即使烫,我们也坚持用明火、用手工。”经营者表示。

饭焦,正是广府人对煲仔饭的至高评价,被称为煲仔饭的“灵魂”。

煲仔饭是少有的一次成型中餐,在肉类放入后至上桌开吃,绝不打开锅盖。

这可不是想偷懒,而是为了让砂锅内部持续高温,起到拢香、聚香的作用,若是中途开盖,腊肉等肉类的香气便会一散而光了。

火大了会糊,火小了肉类和米饭的香气就无法激发出来。水太少了米饭过硬,水多了米饭就软得失去了口感。

对于没有透视眼的凡人大厨来说,想做出不凡的、煲煲有饭焦的煲仔饭,就需要将水火掌握于手中。但在雄爷煲仔饭研究专家的后厨,却引入了半机器化工艺,对时间、火候进行更精准的把控。

“光靠人力很难同时兼顾那么多煲的,加入半机器化的工艺,让出品更标准。”餐厅负责人表示。

除了烹制工艺的半自动化创新,餐厅还在煲仔饭的吃法上做了“减法”。

以往,老广们吃煲仔饭时,要先等饭表面的水汽微微蒸发,而后淋上店家调制的豉油,再把菜拨开,从煲中间开始,把米饭、肉类、豉油拨散、拌匀,慢慢享受。

但在雄爷煲仔饭研究专家店内,却见不到豉油的身影。餐厅负责人介绍,不加豉油是为了更好地还原食材的本味,让米饭香、腊味或其他肉类的香更纯粹地融合在一起。

在煲仔饭里,大米、腊味、牛肉、排骨、鸡蛋等食材一煲聚之,在高温火焰的包裹下,各显风味又有机融合。

它也像一个载体,见证着数千年的饮食文化传承中,包容着广东人的踏实、进取、规矩、浪漫……

今晚,不如就吃煲仔饭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