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人吃饭五千年,藏着多少冷知识?

分类栏目:首页>>石占学院>>前沿资讯

风味星球

武汉九九精武鸭脖的做法

从小就知道,中国拥有五千年的饮食文化,但很少有人说明白五千年前的人吃的东西,跟我们到底有什么不同?

今天风味世界推荐的这本书就较了个真 —— 作者张竞教授决定下手这句话,并挖出了一个独属于今天中国的饮食瞬息全宇宙!

书名叫《餐桌上的中国史》,作者是日本明治大学东亚比较文学的教授,出生于上海,今年即将70岁。

41岁那年,他回了趟老家。在一次外出吃饭时,他发现上海餐厅菜单上所有的菜,都跟自己十年前离开时完全不同。作为土著他震惊了:我怎么都不会点菜了!

再回日本后,他对“中国五千年的饮食文化”这句话展开了好奇:如果十年内上海餐馆的菜就可以地覆天翻,那五千年前的中国饮食跟今天一定完全不同。

那时候的中国人究竟吃的是什么,在过程中又发生了什么,使得它变成今天这样?

他决定从几个在今天看来属于“传统”的食物出发,并掘出了一些貌似不起眼的决定性瞬间。今天的风味世界,我们就来探索其中的两个重要瞬间。


一、如果中国没发展出冶金工艺….

距今2500年前,是孔子的生活时代。

“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”这句话吃货都背过,但孔子日常吃什么,估计很少有人有清晰的认知。

春秋时期的中国虽然已经有铁制农具的使用,先进的冶铁工艺却没有遍及厨房。孔子家是肯定没有铁锅的,他如果想加热食物,只能用黏土制作的陶器和煅烧的青铜器。

是的,这里藏着一个冷知识:如今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很多青铜器,当年都是厨房烹饪工具。比如鼎就是盛肉的锅,簋就是装饭的盆。

然而无论陶器还是青铜器,都有个明显的缺点:导热性能差。这些厚实的家伙,只能炖煮,不能煎炒,所以孔子这辈子没有吃过炒菜 —— 他所在的年代,炒这个烹饪方式还没有发明。

除了没吃过炒菜,孔子也没怎么吃过大米。

孔子所在的鲁国,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,并不是传统的稻作产地。稻在当时只有王公贵族有资格食用,普通老百姓主要以今天我们熟悉的黏小米和黄小米为主食,更穷的人则以豆子做主食。

所以孔子吃什么呢?

张竞教授推测,孔子一生主要都是以煮小米为主,筷子的普及也要再等几百年,所以手抓“饭”是孔子的主要吃饭方法,吃的时候把米抓成饭团往嘴里送,画面跟今天的印度人用手抓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。

菜肴来说,最常吃的是凉拌菜。比如前面提到的脍,就是凉拌肉,可以是鱼,也可以是鹿肉、鸡肉等。不是空口吃,得配上细葱或者芥末,模样可以参考《寻味顺德》拍摄过的鱼生。

其次才是煮、蒸和烤。在《风味人间》第一季时,我们提过羹是中国最古老的食物,孔子也吃过,当时就是煮烂的蔬菜汤,跟今天的模样也是有差距的。

“在铁器发明前,烧饭烧菜是件麻烦事。锅碗瓢盆都是陶器,除了煮和蒸,别无选择。再加上陶器导热性能不好,农忙或战时,根本不可能有时间做饭。所以肉或鱼切细生吃,一开始其实是不得已为之,长久了也就习惯了。

铁器普及后,中国的生吃文化迅速消失。这一现象也从侧面说明,生吃是受了餐具和烹饪方式的限制。” 张竞教授在书里写道。

所以如果回到孔子时期,回到那群雄争霸,百家争鸣的精彩,我们吃不到爆三样,也不会有小炒肉,传统中餐意味着水煮烂糊肉和凉拌野菜,手抓着小黄米往嘴里送...


二、如果契丹蒙古女真人没有来到中原…

在日本生活了大半个世纪的张竞教授,在日本人的生活里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:日本餐桌上,筷子一般都是横着放在碗前。中国餐桌上,筷子都是竖着放在碗侧。

如果说日本的饮食传统大多都是中国传过去的,那发生了什么,使得中国在放筷子这件事上发生了改变?

同时在研究《东京梦华录》时,张竞教授也观察到了另一个细节:《东京梦华录》卷二《饮食果子》里出现的接近70种菜里,没有一种是用猪肉做的。其他卷集里也几乎没有猪肉的出现。羊倒是占据了绝大多数肉菜。这跟我们之前聊过的,宋朝对羊肉的追崇有关,但张竞教授的好奇是:为什么是羊,为什么不是猪?

这两个问题的答案,都藏在游牧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影响里。

从考古出土的壁画里,我们可以确定直到宋朝,中国人吃饭时,桌上的筷子都是横着放在碗前的,但到明代,画中的筷子就已经是竖着放在碗边了。

转变是从宋末开始,元代结束的,而唐宋元这三个朝代最大的变化,莫过于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入侵。

”游牧民族以肉食为主,用餐时使用餐刀。由于刀具锋利,刀尖会习惯对着自身相反的位置 — 西餐的刀叉礼仪也是如此。五代十国时,游牧民族大量南迁,即便用筷子也保持着自己的习惯。等到元代蒙古称帝,筷子的摆放习惯也彻底完成转变”。

除了餐具的摆放,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也开始渗透入中原人的生活。北宋所在的汴京地理位置十分接近契丹人的辽国,饮食人口也和中原相互交融。辽国灭亡后,女真人取代辽国统治北方,这依旧是个喜欢羊肉的民族,于是在中国北方,羊肉变成了追捧的滋味,传统猪肉成为普通庶民和贫民才吃的肉食。

带着这个背景再看苏轼写的东坡肉,是不是就多了那么一番复杂的滋味?

这便是《餐桌上的中国史》这本书提供的视角。它之所以有趣,很大原因是张竞教授在日本长期的生活。

日本家常的莼菜,直至南宋的常规蔬菜,如今只有江浙地区还保留食用习惯

今天的日本传统饮食,极大程度的保留住了唐宋时期中国饮食的风貌 —— 它仿佛就是一个平行宇宙,让张竞教授意识到,如果当时游牧民族没有入主中原,如果后来东南沿海经济没有发展….中国饮食会是怎样一个,不同于今天的模样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