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入动保名录“螺蛳”类小吃将被禁?不是一回事!

分类栏目:石占小吃培训 > 石占学院 > 前沿资讯 >

石占小吃培训

  近日,国家林业和草原局、农业农村部发布通知,就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(征求意见稿)》公开征求意见。有眼尖的人发现,“螺蛳”被列进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。这让吃货们不淡定了——有着悠久吃螺历史的广西人,以后还能愉快撩螺吗?目前越卖越火的螺蛳粉怎么办?
 
  在广西,人们常吃的淡水螺主要有两类:田螺和石螺;有的地方将它们统称为螺蛳。据了解,田螺、石螺都是广西美食材料,每天消耗量巨大。对于普通百姓来说,“螺蛳”成了保护动物的话,就可以翻译为“田螺石螺山坑螺不能吃了”,再触类旁通一下,“螺蛳粉”不能吃了,“炒田螺”也要说拜拜。
 
 
列入动保名录“螺蛳”类小吃将被禁?不是一回事!
 
  虽然国家相关部门第一时间为“螺蛳”作了解释,但很多养螺人、卖螺人、吃螺人,已经被吓坏——所以不单是自由市场,连水产批发市场、部分餐厅酒楼里的田螺、石螺都纷纷下架,“炒田螺”这道菜也贴上了“售罄”。对于吃货来说,可能不是很在乎自己吃的螺蛳粉、紫苏炒田螺、紫苏炒山坑螺到底是哪种螺,不过对食材分类控来说,在饭桌上强行科普,却是一种很提胃口的事情。
 
  难道“螺蛳”类小吃真的要被禁止了吗?
 
  对此,石占小吃培训请教了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的专业教授,她指出,此“螺蛳”非彼“螺蛳”,大家不要误会螺蛳的身份—— “螺蛳”只是民间对“淡水螺类”的一个统称,就像“龙虾”指代各种大型装甲虾一样,实质上它们里头的每一个小种类都有各自的学名,而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》所说的“螺蛳”,刚好是这些“螺蛳”中的一种螺的学名,是一种特有的动物。
 
  原来,我们平常说的“螺蛳”是俗称,并不是准确的学名。大家平时吃的淡水螺主要有“中华圆田螺”“中国圆田螺”,个头比较大,是田螺科、圆田螺属动物;还有一种,是被俗称为石螺、螺蛳的“环楞螺”,一般食指大小,表面有清晰可见的环棱纹,是田螺科、环棱螺属。需要大力消灭防治的淡水螺则是大名鼎鼎的福寿螺,繁殖快、吃禾苗;中华圆田螺、中国圆田螺、环楞螺,都是繁殖比较快的动物,喜欢生长在淡水的湖泊、江河、池塘、沟渠或水田中。
 
  而拟列入保护名录的“螺蛳”,拉丁文学名为Margarya melanioides,是田螺科、螺蛳属,主要生长在云南省。 不同的“螺蛳”,其拉丁文学名是不同的,就像动物的身份证号一样,让人们一眼就能从众多“螺蛳”中辨出它的“真身”。这种“螺蛳”拥有比圆田螺更大的外形,可以长到7—8厘米大小,壳上具有很多棱和棘状凸起,有点像海螺。 而这么大的螺,在很久以前就是当地的常见食物,至少古代人一直在吃,甚至上世纪中期还有大量食用。不过现在因为这些湖泊污染严重,这种“螺蛳”已经很少能见到了。因此,这次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》公开征求意见里,把这种学名为“螺蛳”的螺,纳入了保护范围。
 
  而我们平时所说的田螺,是田螺科(Viviparidae)石田螺属(Sinotaia) 和圆田 螺属(Cipangopaludina)下面大部分淡水螺的泛称。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有一个圆锥形或陀螺形的贝壳,壳面光滑或有棱、棘等凸起,贝壳口有一个角质的厣,当身体缩进壳里时,厣可以完全封闭壳口。现在,因为施用农药较多,螺类在水稻田已经难以生存,但它们在其他类型的栖息地生长得也很快。中华圆田螺、中国圆田螺、环楞螺,不会列进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名录的,大家放心吃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