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碗牛腩粉,居然能流行40年?

分类栏目:石占小吃培训 > 石占学院 > 今日鸡汤 >

美食导报

“食在广州,味在西关。”提起传统广府美食,就不得不提老西关的西华路,在这里“藏”着许多地道美味,其中就包括传承了40年、入围本次精品珠江·亚洲美食文化长廊的珍珍小食店(以下简称“珍珍”)。
 
近日,广州亚洲美食节组委会评委来到这家由人称“珍姐”的欧慧珍一家人齐心经营的食肆,以专业标准审核地标美食啫啫牛腩牛筋珍珠粉。几十年坚守的小食店能否打动专业评委?有坚持有风味的珍珍又有怎样的酸甜苦辣?

 
一、俘获街坊味蕾的啫啫牛腩牛筋珍珠粉
 
锅中淋油,加入洋葱、青椒等料头煸炒,阵阵香气便已挑动着食客的味蕾,惹人阵阵生津。接着依次放入珍珠粉、生菜、大块牛腩、牛筋,再浇上一勺原汁原味的牛腩原汤,端上桌的片刻,汤汁在热锅的“加持”啫啫作响,香味四逸。
 
入口,深褐色的牛腩裹挟着腩汁,软烂入味,大块的牛筋经过精心熬煮软糯而不黏牙,筋上粘连的肉让口感更具层次,浓郁的酱汁香味混合着牛肉独有的香气从齿间扩散到心间;入喉,白嫩的珍珠粉早已被牛腩原汤浸润,嫩滑又不失Q弹,一下便滑入喉中。
 
资深美食作家钟洁玲评价道:“牛腩焖得绵软、入味又有嚼头。”除了肉质,钟洁玲对粉中的腩汁也印象深刻,“在广州,一百家牛腩,一百种味道。一煲靓腩汁,可以让人三天不知肉味,这叫以汁取胜。”
 
让街坊追味40年,关键之一便是腩汁的调配。珍珍的腩汁中加入了花椒、八角、香叶、陈皮等10多种香料,以及芝麻酱、柱侯酱、紫金酱、花生酱等多种酱汁,“这是经过几十年实践,不断改良出来的。”珍姐的儿子安仔介绍。
 
除了配料讲究,作为招牌主角的牛腩更是马虎不得。新鲜牛腩整块下锅,用沸水煮15分钟,清除血沫,让肉质更加紧实,而后切成大小均匀、筋肉搭配的肉块,再下锅同香料进行第二次煮沸卤制。
 
据石占小吃培训了解,卤好的牛腩还须浸泡一夜,直到汤汁被肉块完全吸收,再进行第三次煮沸,让牛腩的风味更加醇厚,这样做出的牛腩原汤也分外浓郁。
 
二、传承探索40年,做街坊认同的味道
 
1982年,西华路还不是如今美食云集的食街,整条西华路只有两家食肆,珍珍便是其中一家。
 
上世纪80年代,少女时期的珍姐就在其母亲经营的大排档帮忙。当时,店内的煲仔菜、牛腩粉口碑很好,珍姐便跟着母亲学了几味菜,也从母亲那里传承了独有的调汁秘方,与爱人一起在西华路开了一家只有三四张桌子的珍珍小食店。当时,珍珍的牛腩粉是继“太平沙”之后的广州第二贵,一碗牛腩粉卖2毛半至3毛钱。
 
开店初期,珍姐的丈夫堂哥踩着28寸的单车到当时广州最大的市场——清平路市场和西村市场拿货。市场的人都知道珍珍只拿靓货,一定会把靓牛腩、牛脷等留给他。珍姐认为,经营食肆“力不到不为财”,所以店内大小事她都亲力亲为。
 
珍姐回忆,以前每天早上开门,她便将牛腩用大锅装着放到门口,用蜂窝煤炉焖煮,牛腩的香气四溢,不用做宣传,焖牛腩的香味便招徕了一批批食客。那时,由于店里座位有限,食客一般是拿把椅子坐在店外,手捧黄色大瓷碗,手累了就把粉放在凳子上,歇一歇继续吃。这也成了珍珍门前独有的光景。尽管吃得不雅,但门前总是出现排队的盛况,人气十分旺。
 
开店第二年,珍姐的儿子安仔出生了,珍姐说,安仔是街坊食客们看着长大的。原来,珍姐生了安仔后,依旧每天到店工作,夫妻俩忙于顾店,只得将年幼的儿子“绑”在店门口的榕树旁,“没有人理我,我就自己在树边玩。”安仔回忆,正因如此,安仔从小也围着珍珍转,街坊熟客们对他们一家都很熟悉。
 
作为“餐二代”的安仔初中毕业后读了一年多的烹饪职中,就“跨界”经营当时颇为新潮的mp3音频格式转换店。2000年,安仔还是决定回家,与父母一同守护珍珍。如今,在安仔的打理下,牛腩粉有了更多可能,在原本只白天营业的基础上,增设了宵夜,还在传承了祖辈牛腩粉技艺的基础上,研发了焖蹄筋、牛三星和本次参评的啫啫牛腩牛筋珍珠粉等新产品,吸引了更多不同层次的食客光顾。
 
珍姐说:“自从开了珍珍后,一家人几乎没有一起去旅游过。”从调味到烹制的每一个环节珍姐一家都亲力亲为,一年四季风雨不改,少一个人都忙不过来。但苦中也有暖,珍姐笑着说:“当看到不少食客专门从番禺、顺德等地开车来买牛腩,不少食客从少女变成外婆,带着一家大小依旧来光顾珍珍,便觉得很自豪。”
 
“做餐饮,最重要的是真材实料,你骗不了顾客的!”在珍姐一家的传承和探索中,凭借这样的高水准出品,一碗汤浓味美的粉赢得了街坊的认同,让街坊追味了40年,守护着每一份信任。
 
从早餐到宵夜,专注熬煮一锅牛腩,温暖了无数街坊的胃和心。40年,变的是时光匆匆,不变的是老街坊的滋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