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吃在北京】香脆可口的“油饼”、卷一切的“煎饼”

分类栏目:石占小吃培训 > 石占学院 > 今日鸡汤 >

文旅北京

小吃,是北京饮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今天,石占小吃培训为您介绍“油饼”和“煎饼”。
 
【油饼】
 
油饼是北京早点的重要角色。豆浆油饼是一餐,油饼卷烧饼也是一餐,油饼就豆腐脑算豪华早餐。
 
北京人酷爱油炸的食物,喜欢面在高温下产生的香气和脆脆的口感。油饼,特别符合大家的需求。
 
在北京,油饼有两种,一种是白油饼,一种是糖油饼。白油饼常见,糖油饼少见。白油饼便宜,糖油饼贵。
 
凭粮票购食品的时候,一张白油饼六分钱,一两粮票。一张糖油饼八分钱,一两粮票。贵的二分钱,就是糖钱。不过,也有厨师不同意这个说法。他认为,贵的二分钱,是手艺钱。
 
(图片来源:《小吃大艺:记忆中的老北京小吃》。侵权即删)
 
老北京那时候的油饼,全部都是大油饼。卖油饼的时候,用刀切,切好了以后,一撇一撇地卖,大概一撇能有一两重。
 
当年电视剧《四世同堂》里,对这个场景还有所展示。
 
现在不论是白油饼还是糖油饼,早就标准化了。每个油饼大小是四六寸的方形,下锅前中间切俩竖道。只要你在国营店买,保证你吃的油饼,全北京都一样大小。
 
糖油饼比白油饼麻烦,得揉糖面。糖面就是揉好的白油饼的面,按照一定比例加白糖,再兑上干面和一点点油。揉均匀了以后,压在做好的油饼坯子上。
 
假如您吃到的糖油饼,从上往下看,看不出分层,说明,您遇到了规矩的手艺人了。
 
(图片来源:文旅海淀。侵权即删)
 
过去,北京炸油饼的地儿不少,现在不多了。近几年,比较有名的,是美术馆附近的老字号增盛魁、陶然亭黑窑厂的油饼店,这两家稍微去晚一点能排一个小时的队。甚至,网络上还专门有帮忙代购的。
 
有些经营老北京菜的饭馆,早上也卖油饼,他们不一定按照老标准做,比较随心所欲,想怎么做就怎么做,但是好歹是油饼。即使这样,能吃到油饼的地方,也真的是越来越少。
 
【煎饼】
 
煎饼,其实不是北京土生土长的饮食品种。从空间上看,往近了说,它从天津来;往远了说,山东才是它的老家。
 
沿着时间线,逆流而上,在一份明万历年间的“分家契约”里,非常明确地出现了煎饼的字样:“鏊子一盘,煎饼二十三斤”。
 
这个“鏊子”,就是一种摊煎饼用的炊具,铁质,圆形,一般直径65厘米,中心微凸,下面有三个脚。在三个脚中间生柴火加热,上面摊煎饼。有些地方现在依旧在使用。
 
通过这份“分家契约”,可以确认,最迟在明万历年间,现代煎饼的制作方法就已经存在了。
 
《康熙字典》里还有“鏊”字字条,唐人《朝野佥载》中有“熟鏊上猢狲”语,可知煎饼的历史之悠久。
 
更久远的事情,我们暂且不做考证,不过,有一个著名的人物倒是跟煎饼切实有关。
 
这个人叫蒲松龄。
 
蒲松龄先生就是山东淄博人,他写过一篇《煎饼赋》,里面详细记载了清朝煎饼的做法和吃法。还说了吃煎饼以后的感受:“味松酥而爽口,香四散而远飘。”
 
在北京的山东人可真是不少,他们把山东煎饼带进了北京。山东的煎饼花样百出,北京的煎饼款式,自然也是丰富多彩。这还有个说法:“煎饼,卷一切。”
 
“80后”的这一代人,对煎饼的印象,大多来自北京街头早点摊儿上的煎饼。这里,往往要表述成“煎饼馃子”。
 
和蒲松龄先生当年吃的煎饼不一样的是,这种从天津传进北京来的煎饼,是现吃现做的。又烫又软的饼里,抹上酱、搁上鸡蛋和馃子,撒上葱花,按照一定的方向,叠好。装进一个小口袋,热气腾腾,烫手烫嘴热心。
 
(图片来源:北京国贸商城。侵权即删)
 
在这座城市里,也许煎饼馃子,是每天奔波的人的第一场温暖,就像每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。
 
这个馃子,就是油条。颜色枣红,一尺来长。还有中间放薄脆的。薄脆在天津,被称为果篦。一张合格的薄脆,颜色金黄,酥香干脆,久放不软,与柔软的煎饼相辅相成。煎饼中间放什么,没有标准答案,自己喜欢就好。
 
除了大街上常见的煎饼摊,北京国贸饭店也卖煎饼,金枪鱼煎饼、龙虾煎饼、酱肉煎饼、素煎饼、传统煎饼,一早上能卖700多套。许多国际友人,在这里,知道了世上有一种奇妙的美味,叫做“北京煎饼”。
 
在北京国贸饭店的后厨里,有一口纯铁的鏊子。这是咱们新中国第一届科班出身的西餐女大厨高宁,从山东博山的一个小山村里背回来的。
 
这口鏊子的主人,是离北京五百多公里外,鲁中山区里的一位老奶奶。她快一百岁了。鏊子,是老奶奶的嫁妆。虽然鏊子只能用柴火,早就不适用现代的厨房设备,国贸饭店里做的煎饼也是天津一派的样式,但是它的存在,时刻提醒着每天做煎饼的厨师:包容,一切皆有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