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低5元/杯,东北版“幸运咖”开业,低价咖啡的风口来了?

分类栏目:石占小吃培训 > 石占学院 > 品牌案例 >

咖门

自从去年幸运咖被报道开始,质疑和赞同就分成了两派。
 
争议中,已经有人认真学起来了。
 
近日,沈阳版“幸运咖”试营业,美式5元/杯,拿铁8元/杯。在饮品市场不发达的东北,这家店的生意到底怎么样?
 
“低价咖啡”的时代到了?小店入局能赚钱吗?我专程采访了这家店的老板。
 
一、美式5元/杯,一天能卖80杯
 
被称为沈阳版“幸运咖”的这家店,名叫“干咖人”。

 
远远望去,红白配色的门头,低头拉花的漫画logo,色彩丰富的海报、菜单、吊旗、柜台贴纸、水牌,热热闹闹、售卖氛围十足。
 
和喜欢闹中取静的咖啡馆不同,这家店的选址也很接地气,位于沈阳太原南街的步行街上,左边和蜜雪冰城毗邻,右边比肩甜啦啦。
 
菜单也很有幸运咖的既视感,不仅价格接近,产品框架也多有相似之处,总共38个sku,其中含有咖啡的有17款,不含咖啡的饮品21款。
 
店内的设备是一台意大利的半自动咖啡机,搭配两台磨豆机出品,差不多一分钟左右能出一杯。
 
刚刚试营业半个多月,还没被大众点评收录的干咖人,销量怎么样?能卖得过隔壁的蜜雪冰城和甜啦啦吗? 
 
“因为前段时间沈阳有疫情,步行街人流下降,在没有外卖,仅靠街边自然人流的情况下,一天的出杯量是80+杯,平均客单价11元。” 佟威龙分享。
 
第一次听说这家店的时候,我猜测老板一定是“饮品老炮”,拥有一定的行业背景/资源,才敢去学习低价模式。
 
事实上,经过采访,我发现老板只是经营过一家茶饮店,干咖人是其第二家门店,相当于从零起步。
 
没有规模支撑、没有供应链溢价,没有强大的资金实力,老板这样开店能赚钱吗?
 
二、房租近20万/年,毛利60%。这家店能赚钱吗?
 
“就拿卖的最多的现磨冰美式来说,售价5元一杯,每杯的毛利有60%,其他的产品毛利差不多在55%~60%之间。”老板佟威龙告诉我。
 
之所以能做到这个毛利水平,其实在于豆子的成本低。老板并没有使用精品豆,而是用拼配的商业豆,平均60元/公斤,一杯美式的豆子成本1.1元,加上杯子吸管打包袋等物料,成本2元/杯。
 
“虽然没有用精品豆,但我是严格按照精品咖啡的sop出杯的,我每天都会去询问顾客的意见,目前看大部分顾客口感反馈都很正向。毕竟我们这边咖啡不发达,对口味没有固有认知,顾客是把我们的产品作为入门级咖啡来喝的。” 佟威龙对自己的产品口感很有信心。
 
尽管毛利和复购数据都不错,但其实这家店,目前是不赚钱的,“这家20多平的小店,年租金小20万,我每天至少要卖100杯以上,达到1100元的营业额,才能持平。”
 
不过,佟威龙对未来并不担心:
 
 疫情结束客流恢复,出杯量一定会增加
 
毕竟在一条街的奶茶店围攻下,咖啡店只有一家,价格又不贵,没理由不尝尝。
 
而咖啡的成瘾性超过茶饮,只要第一杯的口感能留住人,生意就能成。
 
本地唯一低价咖啡店,而且外卖还没上
 
后期等产品口味和标准化测试好了,就会全面开展线上营销,外卖、大众点评、抖音等都会上线。作为沈阳唯一一家低价模式的咖啡馆,老板信心十足。
 
开店成本低,好复制,下沉市场有空间
 
在我们当地加盟一家品牌茶饮店,至少要准备40万以上,但以“干咖人”为例,首期投入30万左右,其中包含了小20万的首年租金。
 
如果不选这种商业街的店铺,在下沉市场租金低的地方,开一家店的整体成本也就是20万多点。
 
准备拓展大学城门店
 
等第一家店站住脚之后,“干咖人”就会去大学城附近选址,准备开第二家第三家店,老板相信,学生有咖啡需求,且这一价格他们能负担得起。
 
三、“低价咖啡”的风口来了吗?
 
讨论这个问题之前,先来概括一下我和周围同行对“低价咖啡”的定义:
 
比Manner还便宜,价格在10元左右,豆子不一定精品但口感稳定,不以第三空间为卖点,以量取胜(也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眼中的“低价咖啡”)。
 
观察国内的咖啡消费,其实无论是下沉市场,还是在一二线城市,单杯10元左右(甚至更便宜)的“低价咖啡”都有市场。
 
1. 下沉市场的租金优势,让“低价卖咖啡”天然有空间
 
比如上个月,写过一次观察咖啡消费的稿子,其中多个位于县城的咖啡馆,销量都比几年前翻了10倍。
 
其中位于福建县城建瓯的建小咖,使用唯品的鲜牛奶做的拿铁,一杯仅售14元,而美式一杯10元,加上店里常规的满12元减5元,或2~5元抵用券,一杯咖啡的价格甚至不到10元 ,一天的出杯量稳定在200杯以上。
 
目前已经门店数接近300家的幸运咖,很多县城的门店,营业额已经达到了6000~7000元,并且培养出了稳定复购的忠实顾客。
 
2. 一二线城市,以“零租金卖咖啡”的形式出现
 
比如全家的湃客咖啡,美式和拿铁分别定价10元、12元,但店内常规活动周一拿铁第2杯1元,或者10套餐(一杯咖啡+饭团/面包),去年一个单品的销量都能超过50万杯;
 
肯德基的K咖啡,之前曾经推出1天1元的咖啡月卡,一个月喝30杯,只需要30元,现在在肯德基的外卖页面上,17元/2杯冰拿铁的产品,放在C位,作为引流款。
 
当咖啡因变成刚需,就一定会找更便宜的选项,这是经济学原理,也是人性。
 
从瑞幸火起来的时候,佟威龙就在观察,他觉得低价咖啡有市场,“这是卖咖啡的正确姿势”。
 
做了4年茶饮生意,他对沈阳消费力感触颇深,“沈阳虽然现在是新一线城市,但咖啡的消费水平还达不到。”
 
他还专程到上海去看了Manner的模式,小杯15元,大杯20元,自带杯还减少5元的Manner,佟威龙还是心理没底,“对东北消费者来说,还是有点贵。”
 
直到去年,幸运咖的出世,让他感到心头一振,这是他觉得能成的模式。
 
今年7月20日“干咖人”低调试营业,开业第一周,他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:“你这咖啡真是现磨的吗?”
 
当消费者亲眼看到磨豆、出杯的流程,喝到之后,很多消费者就留下来了,成为了一天一杯,或者一天两杯的常客。
 
也许很多咖啡同行也会质疑:用商业豆,能叫现磨咖啡吗?
 
但目前来看,还是有很大一部分消费者,对商业豆/精品豆没有那么在意,他们愿意为一杯“好入口”的咖啡买单。
 
和幸运咖一样,“低价咖啡”要做的不是自上而下的咖啡,不是用精英阶层慢慢教育普罗大众的方式,而是生长于民间,以中国下沉市场消费需求和购买能力,倒推产品和定价。
 
当我们把目光放在上海、深圳、成都这些咖啡发达的城市,看新闻又经常关注Seesaw、Manner、M stand等一线品牌的融资、品牌动态,很容易就会产生“中国咖啡就是这样”的认知。
 
而事实上,下沉市场的消费者,需要一个以他们的需求和收入来量身定制的咖啡模式。
 
在信息平权的时代,上海的Andy总监和东北的“翠花”,喝着一样的元气森林,吹着一样的格力空调,刷着一样的抖音和淘宝。
 
人性中对美好的向往是一致的,只是愿意为此付出的价码不同而已。
 
当咖啡成为一二线白领的生活方式时,必然会引发小镇青年的向往和模仿,低价咖啡,也许就是小镇青年们的续命水和社交破冰利器。
 
最后,我想说,市场是检验产品的唯一标准。
 
不要着急去质疑,低价咖啡如果能打开市场,从长远看是对整个行业都是一种带动。只要做好QSC,找准人群和价格带,咖啡门槛越低,越有利于咖啡的大众化。